发布时间:2008-09-04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
互联网牵红线 “中华鼓”结“奥缘”
藁城市地处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东麓平原,西侧与省会石家庄相邻,东北距首都北京264公里,距天津港口270公里。中华鼓乐厂位于藁城市常安镇南黄家庄村,由村民黄余良在1990年创办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鼓类民族乐器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的亚运会开幕式,1993年和1994年潍坊国际风筝节开闭幕式,北京天安门广场迎香港、澳门回归庆祝活动等多个国家级重大活动中,都擂响过中华鼓乐厂生产的战鼓。而这次与北京奥运会结缘,则完全得益于互联网的牵线搭桥。
2008年5月12日,黄余良接到一个从北京打来的电话。正是这个电话,把他带进了北京奥运会大舞台。电话是由负责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鼓乐制作的北京格申工艺美术公司打来的,他们在网上看到了中华鼓乐厂的生产情况,也听到了藁城战鼓的名气,就表达了邀请工厂制作样品的要求。虽然对自己厂生产的战鼓很有信心,但一听到是奥运会开幕式用的缶,黄余良还是怀着一丝的不确定答应了。
三天后,北京格申公司的两名负责人和中央电视台奥运频道的记者一同来到了中华鼓乐厂。在参观完厂房后,北京公司对工厂的制作工艺非常满意,但表示要把样品拿到北京详细测试后再做决定。
难题不期而至 厂长矢志克艰
在半个多月的焦急等待后,黄余良终于盼来了激动人心的答复,北京奥组委选中他们工厂作为开幕式乐器生产厂家!更让他高兴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观看了样缶后,连称“不错,质量很好!”。这样的评价让黄余良和工人们信心倍增。正当他们准备开工,大干一场的时候,难题来了。
为了不耽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彩排计划,工厂需要在20多天的时间里制作成2000多面缶。这就意味着厂子里的50名工人没日没夜地干,每人每天至少也要做出两面大缶。而完整地制作一面缶少说也要10个小时,还加上标准极高的工艺要求。在巨大的压力面前,黄余良没有退缩,当着工人们的面儿,他咬紧牙关、拍着脑门大喊一声“干!”。
材料千挑万选 制作精益求精
在签订了保证质量、保证时间和对外保密的合同后,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当天,我才告诉家里人,第一个节目用的缶就是咱们工厂制作的!”回忆起开幕式当天的心情,黄余良用“激动、高兴、光荣”来形容。
记者了解到,鼓和缶的生产过程类似,重要的一环就是为鼓、缶加上“脸皮”。制作这层“脸皮”可有讲究,大小一样,薄厚一样,发出的声音也得一样。试想一下,把这2000多面缶做成一摸一样的“千胞胎”是多么不容易。工人们都是先把牛皮煺毛,然后仔细刨平,确保每个面都均匀,然后晒干。以上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才进入正式的制作阶段,而且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专门的师傅把关,确保万无一失。
说起制作过程中的困难,黄余良说:“制作工艺我们肯定没的说,最大的困难就是时间太紧了!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工人都是没日没夜地干,困了就在工厂眯一会,饿了就找点干粮随便填饱肚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工人叫苦叫累。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咱自己的奥运会做贡献,这样的机会也许一辈子也没有第二次了。”
“藁城缶”获美誉 “藁城鼓”传威名
经过50多名工人、2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
在100多辆大车把这2250个缶全部运走后,黄余良和工人们的心终于踏实了,就等着奥运会开幕欣赏自己的劳动果实了。7月中旬的一个电话,让黄余良的中华鼓乐厂品尝到了“双喜临门”的滋味。担任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演出任务的北京电影制片厂,急需240面双面鼓,北京奥组委第一个就推荐了中华鼓乐厂。
又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制作,7月底,这240面双面鼓也全部运抵北京。从奥运会开幕式到闭幕式,在这两个世界上最盛大的舞台上,藁城人用一面面战鼓擂动了心底最响亮的声音。
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这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古老的缶,擂响了北京2008奥运会征程;震天的鼓,敲响了藁城战鼓的威名。“8日晚8时,24日晚8时,全世界的观众第一眼看到的都是我们制作的缶和鼓,听到的都是藁城人民、中华儿女对祖国最美好的祝愿,为了这一刻,值!”
有了为北京奥运会制作鼓、缶的宝贵经验,藁城中华鼓乐厂更是声名远播。黄余良告诉记者,好多单位和公司都在奥运会期间提出了合作意向,如今工厂已经做好100多面鼓远销韩国。
“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华鼓声传遍世界各地!”说这句话的时候,黄余良一脸的自信。(转载自石家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