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文化产业提案——推动全民美育教育 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中国乐器协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两会文化产业提案——推动全民美育教育 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

两会文化产业提案——推动全民美育教育 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3-03-23

(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凝聚奋进力量,谱写崭新篇章。全国两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在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热烈气氛中胜利闭幕。广大代表委员聚民智、通民情、达民意,通过“代表委员通道”讲述履职故事、回应人民关切、凝聚发展共识。大江南北,一幅幅波澜壮阔、恢宏壮丽的奋斗画卷正徐徐展开。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汇编音乐文化界部分委员的提案,乐器行业与文化产业同仁共同推动乐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 韩新安:建议建立中国音乐博物馆,有形有声有感地向大众传播音乐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出现空前繁荣发展大好局面,但乐器类音乐文物展陈和音乐类博物馆建设方面仍有不足。”韩新安委员表示,建立国家级音乐博物馆,既是培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识,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对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并将建立中国音乐博物馆纳入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建设名录适时予以立项。
二是建议有意愿的地方政府或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积极申报参与中国音乐博物馆的主体建设,国家在建设资金、用地上给予保障,在相关税收上实行减免优惠政策支持。
三是建议中国音乐博物馆运营管理采取以政府为主管主导,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或具有国家级博物馆运营资质能力的社会企业负责具体运营的模式。一方面避免扩编增岗,另一方面,使博物馆的藏品保护、展示、科研和运行更具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进一步发挥其综合性价值作用。现已有文化央企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和艺术品全链条管理运营,综合体现其价值的案例。
四是建议中国音乐博物馆藏品收集由中央文化主管部门牵头,由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将分散在全国各地最能代表中华音乐文明的文物、资料汇集起来。同时,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捐赠,集中音乐文物、文献资源。
五是建议通过加大文创产品研发力度,举办专题性和纪念性音乐会、书苑、沙龙等形式,引导观众沉浸式深入欣赏中国音乐文明的美妙。鼓励探索运用科技和数字化手段,推动音乐文物的“活化利用”,打造更多音乐文物与数字技术融合的展陈新场景,实现中国音乐博物馆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赵聪:建设国际音乐交流平台,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表示:“艺术节、音乐节等节事活动是一类文化艺术的集中缩影,随着全球化发展和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我国的节事活动呈迅速发展的态势。这些节事活动不仅在不同程度上激发了文化和旅游产业活力,还为艺术的交流推广提供了多样平台,为我们带来充分的观察视角和有益的思考空间。”
创立这一国际性音乐节,并不是在众多国内节事活动中新增一个同类项的简单操作,也不是将西方成功模式复制过来的一蹴而就,而是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建立一个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并符合时代精神,还要被世界所接纳的音乐节。为此,建议:
一、以主办方为依托加强中国音乐文化呈现力度
一些知名国际音乐节,其中国音乐占比偏低,中国文化的呈现力度不够,若通过主办方作为该节事活动的代表,可以更加贴切地突出活动主旨。中央民族乐团是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国家级艺术院团,拥有国内外规模最大的民族管弦乐队和全国惟一的职业民族合唱队,被誉为“中国第一,世界惟一”,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这一盛大节事活动。
二、鼓励中国音乐与各国音乐以多种形式交融碰撞
中国音乐具有“政治色彩淡,政治功能强”的特点,许多传统音乐并不是依靠展现矛盾冲突来让听众完成艺术审美体验的,它们常常通过声部或乐器间的相互配合,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突出自古有之“和为贵”的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因此,我们要利用这一优势,吸引更多表演主体参与交流、碰撞与合作。
三、打破表演形式的禁锢,将国外优秀艺术品种,尤其是各国代表性民族音乐品种“请进来”
世界很多知名艺术节,诸如萨尔茨堡音乐节、琉森音乐节等,都受到单一艺术品种的限制,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禁锢的圈层关系,这不仅不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还不利于我们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应该打破模式的禁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先进技术加强国际化传播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地理疆域界限,形成了“第三空间”,网络世界也成为了国家间交流甚至博弈的新空间。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不断加强与国际媒体的合作,开辟“文化走出去”的线上赛道。
五、通过隔年举办、持续发力,形成固定品牌
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音乐节,需要脚踏实地、持续发力,需要长期培育、经营和发展。因此,思考节事活动可持续性发展思路尤为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全民美育
推进全民美育,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坚定文化自信,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华民族的昂扬气质。为此,吴为山委员建议:
第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底色。加强全民美育,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离不开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养。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其根本在于高扬人民性。
第二,要倡导全面性和终身性。全面性,是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落实。体魄美、品格美、思想美、精神美、文化美、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皆在此美育范围中。终身性,就是美育不局限于某个时段、某些对象、某类范畴,而是打通“围墙”,统筹构建一体设计、分段实施的“大美育”工作体系。如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场、文化馆等作为美育的平台与课堂,构成全民美育的组成部分。
第三,要借助科技创新行之久远。科技创新可拓宽审美视野,科技与审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加强全民美育,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审美深度融合,借助科技创新为全民美育插上翅膀,以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田沁鑫:关于“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产业,推动供给侧和消费侧双向发力,数字文艺作品应运而生。数字文艺作品的线上云演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深刻改变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推动着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应推动数字文艺作品的规范化建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新业态模式,更好服务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文化强国建设,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书写好数字中国的文化新篇章。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田沁鑫的提案《关于“数字文艺作品规范化建设”的建议》在“数字文艺”领域继续深入,为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的创新发展生态提出了基于创作实践的系统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播艺术团胡琴演奏家 姜克美:建议进一步推进民族乐器改革和成果推广
民族乐器改革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艺术理念和方向的引领、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在持续探索和实践中沉淀积累。推进民族乐器的改革与成果推广,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助于乐器制造行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相关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更能有力推动民族音乐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姜克美委员建议:
1.加强组织引导,提高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集中统筹优势,凝聚行业共识,汇集各方力量,出台有力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形成专业高效的民族乐器改革组织体系,依靠稳定完善的体制机制,推动民族乐器改革系统、持续地向前发展。
2.强化科技支撑,明确质量标准。重视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在民族乐器改革中的指导与支撑作用,在材料特性、力学结构、声学原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提升改革探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制定施行乐器制造的行业标准,严把质量关,确保改革成果能转化为良好稳定的演奏效果。
3.培养专业人才,建设人才队伍。加强音乐院校中与民族乐器改革相关的专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兼具音乐艺术素养和科学知识背景的高水平综合型人才,着力建设一支懂理论、擅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为民族乐器改革提供支持与源动力。
4.扩大宣传推广,促进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大对民族乐器改革的宣传和奖励力度,提升改革成果的社会认可度与影响力。由政府或专业机构牵头,定期对改革成果进行论证评估,遴选改革成效显著的乐器,在相关院团推广使用,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切实有效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 刘媛媛:在乡村建设专职文艺队,推动民族文化现代化
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歌舞团女高音歌唱家刘媛媛,带来了两份关于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提案。刘媛媛表示,希望更多院团前往民族地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给少数民族地区提供更多交流机会。
在提案中,刘媛媛呼吁深度挖掘民族地区的文化内涵,将这些民族文化元素传承中再创新,让民族文化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现代文化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乃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推广,让这些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传播,直到走向国际舞台。
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刘媛媛认为,需要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类别、内容、样式,进行深入分析,去粗取精,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进行采集、加工和提炼。依靠新媒体、新技术、新展示手段等,实现民族地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更大范围、更快速高效地传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程。
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为文化传承带来更多可能性。刘媛媛认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打造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可以围绕民族团结主旋律,唱响一批主题歌曲,组织一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一批主题旅游线路等,升级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采用新技术、新模式,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产品,并持续提高民族地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杂志期刊

2024年第3期

防伪码查询
品牌查询
钢琴调律师
提琴制作师
个人会员(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