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8-02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记者获悉,
郓城古筝制作工艺是与古筝名家相联系的,我国古筝演奏分为八大流派,其中有称为“齐鲁大板”的山东筝,据《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主要流传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荷泽地区和鲁西的聊城地区,特别是菏泽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和戏曲,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赵玉斋和高自城都是郓城人。山东筝曲多和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直接联系,曲子多为宫调式,以八大板编组而成。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在民间常常用套曲联奏的形式来表现多侧面的音乐形象,《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这四首小曲就是作为联缀演奏的套曲。五十年代曾被加上《高山流水》的大标题并在全国流行。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其演奏风格纯朴古雅。
周村铜响乐器制作工艺,曾经为众多国内外知名交响乐团、军乐团所青睐,为包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京剧艺术名流所在戏班所称道,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周村制作的编钟和云锣演奏的。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盛极一时的鲁东乐器厂已经倒闭,流传数百年的传统工艺濒临失传。令人欣喜的是,现在周村市相关部门已对此开始实施保护、抢救措施,对铜响乐器采取了保护传承人及其制作工艺等措施。
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工艺,蒙古族拉弦乐器就是马头琴,琴声深邃感人,特别是在草原上独奏时,丝弦与特有的共鸣箱发出的悦耳声音,定会使人产生怀念,思情,思乡,最终感怀落泪的心灵震憾。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在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哲里木、昭鸟达盟称马头琴为“绰尔”,相传在成吉思汗时(公元1155~1227年)已在蒙古族中流传。该乐器的演奏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小小缩影。它的表现力极丰富,擅于演奏柔和深情的乐曲,特别适合演奏悠长辽阔的旋律。改革后的马头琴,即保留了原来的柔和深厚的音色,扩大了音箱又增强了音量,同时增加了音色的亮度,使其的演奏更富于色彩。马头琴也具有构造精细、携带方便的特点:一棵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 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正面看去琴体犹如一匹马变了形的半身像。马头琴的音色纯朴、浑厚,极贴近人声。演奏时采用坐势,将共鸣箱夹在两腿之间。早期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尤其是同蒙古民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