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09-25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李家庵的兴致越来越大,为此他还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开始沉迷于对埙的研究恢复工作,各种关于古乐的古籍不知看了多少,但关于埙的介绍却只是只言片语,好在总算从其中摸清了埙的形状“如秤锤,平底,中虚,上锐,孔六,上一前三后二”,可接下来如何挑选泥土、如何烧制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从那时起,南京的大小河边经常会出现一个专门收集泥土的人,黄泥、红泥、油泥等各种泥土经过分别实验,全部以失败告终。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李家庵终于慢慢掌握了各种泥土的特性,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了这些泥土,最终形成了一种新土。说起那段经历,李家庵还记忆犹新,每天沉迷于用水和泥巴的事情,家门口的过道里堆了各种各样的土,这让很多邻居看他的眼神也是怪怪的。用新土捏出的埙经过捏制,终于可以发出声音,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准音调整,手里这只土埙也成功地发出了那种古朴悠长的声音,可这埙毕竟是土制的,一碰就坏,需要烧制。而如何烧制又成了一道拦路虎。最终李家庵用废弃的腌菜坛在阳台上搭设了一个土窑。
从此以后,李家庵像着魔一样围着那只坛子,也不知失败了多少次,终于,第一只完整的埙成功出炉了。那一天,李家庵兴奋得一夜没睡。1993年,李家庵为他的“埙”专门申请了专利。如今,李家庵的埙已经色彩缤纷,形状上也突破了传统,他制作的埙都被打上了“三音斋”的印记。只有高中文化的他,这些年已成功恢复了尺八、瑟等十多种古代失传乐器,成为圈中小有名气的古乐器恢复专家,并且在很多大中小学担任古代艺术的老师。早几年,李家庵突发奇想,想把埙制作成塑料的,这样不仅方便携带而且可以向小学生推广。但随后的推广工作并不顺利,到目前为止,只有三所学校开设了实验班使用塑料埙。李家庵自嘲,他拥有技术,但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推广的事情,至今第一批塑料埙连包装都还没有。尽管如此,他仍然坚信,古乐器的春天正在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