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6-08-31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据了解,这种情况在其他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的比赛中同样存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广东管乐学会会长、广州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任席伟泷教授说,相当一部分乐器练习者练到中学后,甚至小学一毕业就放弃了。除了因为广东的音乐基础教育起步晚之外,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乐器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
选手台上卖力家长台下着急
“妈妈,那个东西和那个哥哥一样胖。”在比赛现场,正在演奏的小选手手中的大号引起了一个在台下“观摩”的4岁小女孩的注意。童言无忌,惹得周围的人一阵轻笑。
那个在台上演奏的胖男孩则目不斜视,怀抱大号,坐在椅上卖力地鼓动着两腮,满脸通红。不过,他没能演奏完他的曲目,因为坐在赛场一角“隔帘听音”的评委摁响了中止演奏的铃声。小男孩被迫沮丧退场。台下,他的母亲顿时也满眼失望。
显然,家长的紧张程度远远高于选手。选手在观看别的选手演奏时,坐在身旁的家长不忘低头附耳千叮万嘱,选手上台演奏时,坐在台下的家长也不忘不停地打着手势或做出各种表情进行暗示和提醒。
孩子们觉得学乐器太枯燥
赛后,记者采访了几名参赛小选手。出人意料的是,不止一人坦承自己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乐器。
记者问那个“跟大号一样胖”的小男孩:“你喜欢吹大号吗?”小男孩头一低,脸红了,说:“不喜欢。”问他为什么,他答:“不好玩。”问他为什么还要练,他说:“爸爸妈妈要我练呗!”再问他:“你觉得自己吹得好吗?”他脸更红了,说:“不好……评委没让我吹完……”记者问:“你会坚持练下去吗?”他摇摇头说:“不知道。”
“我吹错了一个音!”一个吹长笛的小女孩一出赛场就冲守在赛场门口的母亲吐了一下舌头。她练长笛已经一年,刚开始还是觉得挺好玩的,可是练久了,就不喜欢了。因为老是练那几个曲目,太枯燥了。
在家长心里特长比兴趣重要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家长都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兴趣和愿望。他们普遍认为,孩子还小,关键是靠家长的引导。但到底应该根据什么来帮助孩子选择要学的乐器,多数家长称自己也不懂。至于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乐器,有的家长称孩子懂一门乐器有助于以后的社交,有的家长称为孩子以后参加各种需要才艺表演的比赛做准备,还有一部分家长则称小学毕业时可以作为特长生择校。
小孩学乐器都有厌倦期
记者走访了市内几家琴行,发现来学乐器的,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多,但能坚持学下去的孩子很少。
一位钢琴老师告诉记者,其实学习任何一门乐器,即使是音乐天赋好的人,都会有一个厌倦期,因为时间一长,当初的新鲜劲就过了,而且练到一定的程度,进步也不会有初学时那么快。所以,很多人学了一段时间便放弃了。这时候,如果家长引导得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就有可能渡过难关。
你会给孩子选乐器吗?
学习乐器,除了需要一定的艺术天分和学习兴趣之外,还必须具备一定先天条件。如吹管乐,对手指、嘴形、牙齿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手指太细,就不能吹黑管,那样手指头会陷进按键;如果牙齿不整齐,学习管乐,就可能存在气流不足等问题。家长切忌盲目地为孩子选择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