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1-08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一曲婉转悠扬的都它尔弹唱,从拜城县米吉克乡中学传来演唱者是拜城县久负盛名的民间乐器制作人———阿不都·克力木。
制作民间乐器1000多件
阿不都·克力木的工作室就在米吉克乡中学内,简陋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已经做好的成品、半成品的各种维吾尔民族乐器。
阿不都·克力木正埋着头专心致志地制作着一把弹拨尔。十多名学生围在他身边认真地观看。阿不都·克力木的妻子正在给做好的乐器上色涂漆。“我现在已能够制作出十多种维吾尔族乐器。”阿不都·克力木说,主要是都它尔、弹拨尔、扬琴、艾捷克、热瓦甫、沙塔尔、唢呐、巴拉曼、笛子和达甫等。
拜城县文化馆副馆长任克良说,都它尔是维吾尔族乐器中较难制作的一种。传统的都它尔,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制作而成。
阿不都·克力木说,他制作民间乐器已经30多年了,制作的民间乐器足有1000多件。如今拜城县民间艺人用的乐器一半以上都是由他制作的。
到大草原学艺
阿不都·克力木制作乐器的手艺是到草原上学来的。1974年,他18岁,出于对维吾尔族音乐的热爱,他在父母的支持下,揣着300元钱只身一人到特克斯县洪川牧场学习制作乐器。
通过别人介绍,阿不都·克力木拜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位乐器工匠为师,白天他无偿给师傅放羊,晚上就跟着师傅学习乐器制作技术。有时别人都睡觉了,他还独自一人在仔细观摩各种乐器的部件,钻研其中的奥妙。多少个夜晚,他一眼不眨地在乐器制作工作台旁度过。就这样整整3年时间,他终于学会了多种维吾尔族乐器的制作技术。
如今,即使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只要手指在他制作的乐器琴弦上轻轻一划,一种空灵清脆的音符就跃然而出。
从特克斯县回来后,阿不都·克力木买了许多桑木,用两个月的时间制作了十多把都它尔、弹拨尔、热瓦甫,这些乐器很快就被周围的人买走了。
第二年,他开始大批量制作。由于他制作的乐器用料讲究、制作工艺精湛,很受人们的喜爱,前来订做的人络绎不绝。
阿不都·克力木说,在制作乐器的过程中,他认为难度最大的要数弹拨尔,整个乐器的下部全是用一根整木头雕刻出来的,既费工夫,又不能大意,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制作都它尔也有一定的难度,都它尔的琴箱需要12片木板条组装起来,每片木板长短不一,角度不一,高低不一,由于是手工制作,没有精密的仪器,全靠自己的手感组装,这手感就是技巧,也是一种绝活。
凭着这种绝活,阿不都·克力木很快在拜城县出了名。目前,整个拜城县会制作这么多种类民族乐器的人只有他一个。
给学生发工资
阿不都·克力木有个想法,就是要把维吾尔族民间乐器制作技术传承下去,并把乐器做好做精,做出名气来。
拜城县米吉克乡中学得知阿不都·克力木的愿望后,主动和阿不都·克力木联系,愿意在学校里开办民间乐器制作技术培训班,并聘请他当学校的乐器制作老师。
阿不都·克力木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去年,他来到米吉克乡中学任教的消息传出后,当即就有30多名学生拜他为师,成为他的学生。他还给学生发工资,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阿不都·克力木到我们学校后,不但民间乐器制作技术传了下来,而且还解决了贫困孩子上学的费用问题。”该校校长买买提·艾力说,每年暑假,我们考虑到一些有木工底子的学生家境比较贫困,就想出了让他们勤工俭学制作乐器赚学费的办法。他们制作出的乐器由学校联系销路,而赚的钱则以工资的形式发给这些学生,解决了这些孩子新学期的生活及学习费用。
阿不都·克力木说,他今年虽然已经50多岁了,但他想在学校再干十年,争取多带一些学生,这样民间乐器制作技术就能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