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壁画上的铜鼓-中国乐器协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崖壁画上的铜鼓

崖壁画上的铜鼓

发布时间:2008-04-10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据贵州日报报道,贵州境内发现的岩画群中,基本未涉及有关于铜鼓的图像或文字。唯独长顺县红崖洞岩画中有铜鼓的图案出现。该岩画群遗址位于长顺县城东部的威远镇付家院,距县城11公里。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村寨环境优美。岩画覆盖面积,高7-8米,宽约20米,画面最低处离地面约1米左右。顺高处攀崖上去,凡有画面的地方都能顺势而上,到处都有立足之处,这对于当时的作画者来说,提供了便利的制作优势和条件。


整个崖壁外露的岩画中,图像最清晰、笔墨最重、位置最佳、视图效果最耀眼的是一幅击鼓图案。


《贵州岩画》(王良范、罗晓明著)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这幅图位于整个岩画的中心部位,远观也最醒目。有图像4个。正中是一手持长棒的披袍人像,人前有一圆形物,形状像铜鼓,持棒人像是在击它。右上方是一个异形符号,意义难测。人物下有一块呈不规则三角或半圆的色块。这是一幅法师击鼓场面图。击鼓者高约21厘米,宽20厘米。鼓形图直径是1.5厘米。异形符号图高约30厘米,宽约18厘米。


关于铜鼓的图像,在中国南方特别是广西的左江岩画中最为多见。描绘形式多为圆圈状,圈内中心有日体,并有向四周延伸的芒体,这与长顺岩画的圆形物有相似之处。长顺岩画的铜鼓图案则是一面有日体九芒的大铜鼓。


与其他图案相比较,长顺岩画的铜鼓图案出现在整个岩画的中央和最醒目的位置,这说明了铜鼓在古代南方民族生存的大背景下,铜鼓在民族中的神秘与神圣,反映了铜鼓深邃的文化内涵。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特殊乐器,也是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物,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这些铜鼓至今依然以它们独特、神奇的魅力活跃于民间,铜鼓已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珍藏的重要器物。试想,形成于付家院岩画群的铜鼓图案,是否就是生活在古代贵州少数民族祖先们的创意杰作?当然,这还需专家们进一步的考察研究。

杂志期刊

2025年第10期

防伪码查询
品牌查询
钢琴调律师
提琴制作师
个人会员(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