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3-31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邪乎网讯:据人民网报道,“飞钹”舞——起源于汉沽区南部的沿海一带渔村,通常人们称之“飞镲”。相传清乾隆年间,高家堡村一位长老徒步百里之遥、赴河北省青隆县北顶山,今河北省迁西县境内的景忠山请愿、还愿时,将僧人在朝山庙会上朝拜佛祖过程中一项祭祀方式带回到民间。
在古代“钹”属僧人随身携带的一种兵器,随后,演变成一种乐器流传到民间。“飞钹”通常使用的乐器包括:鼓与钹二类。“钹”乐器分为二种:规格略大一些的称之“铙”,比之略小一些的均称“镲”。在汉沽传统的“飞钹”曲大体分三种。第一种曲调称“敬香曲”。曲调偏低、节奏缓慢,用于烧香过程演奏。发出的声音清平典雅,奇妙动听。第二种曲调称:“朝山颂 ”。通常人们称之:“草籽 ”是吉庆丰收的含义。当敬香仪式结束后,伴随鞭炮齐鸣的声音会击打出节奏欢快、激昂的旋律 。它由开头、高潮、结尾三部分组成。第三种曲调称:“长粮”。通常人们称之“一、二、三”是加油的含义。当“飞钹”舞表演进入高潮阶段,即会将鼓乐音量控制在低音状态,突出“铙”的声音,以体现吉庆快乐的节奏与欢腾四起的场面。在表演中由“钹头”领衔,其他人随“钹头”的动作调整节奏,随时注视其指令。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是一个吉庆的日子,渔民一方面要庆贺丰收,另一方面是为迎来一个新的丰收年,尽情抒发自己企盼的心情。通常渔民在出海前要进行“飞钹”舞表演。
汉沽“飞钹”队,自1956年起,多次选拔到首都北京参加节日汇演。曾获得天津市民间艺术花会表演赛十大擂主第一名。2007年9月,汉沽“飞钹”队,以天津市代表队身份,赴广州参加了全国民间艺术花会“群星”赛,并荣获三等奖。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等多家媒体,通过各自频道专题栏目于黄金时段播出这一专题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