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3-13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据3月12日中国文化报报道,3月“京剧进课堂”开始在浙江试点。消息一出,激起了千层浪。京剧究竟怎样走进中小学课堂?传统文化该如何在学校教育 这个层面普及?师资是否能得到满足?会不会增加课业负担?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学生、老师、家长心中翻滚着种种疑惑。
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的有关专家。
教学:必修、选修不妨同步进行
“现在的孩子很需要传统文化熏陶,‘京剧进校园’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浙江家庭教育协会副会长朱棣云认为,“要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如果年轻人不参与肯定什么都做不好,但在具体推行时,不用全国统一,可以必修课学一些京剧段子,选修课学一些地方戏剧,比如浙江,可以选修越剧。”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振濂认为,现在多数学校的音乐课还停留在学唱歌上,技能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因此,如何让学生对新增的京剧课感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京剧很重要。不然,可能是学生能模仿唱两句,却产生不了多少艺术熏陶的效果。
浙江戏剧评论家沈祖安认为,学京剧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学京剧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如果能够有一些服装、道具,让学生参与演练,了解一些脸谱化装知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来了。
昆曲名家汪世瑜建议,教育方式可以借鉴于丹讲昆曲、易中天讲《三国》的形式,“好如易中天讲《三国》,我们教京剧,就讲《空城计》”。
“对于戏曲类的课程,是否可以必修和选修同步进行?”杭州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对“京剧进课堂”提出了建议:把欣赏著名唱段作为必修,把学唱作为选修,给孩子们一个自主选择权,也许更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效果。
师资:成为燃眉之急
目前,大家担心的是现有师资不足以担任京剧教唱的任务,“哪里去找这么多会唱京剧的老师,怎样培训才能达到教学标准?”
对此,陈振濂说:“毕竟隔行如隔山,学校音乐老师只能讲一些京剧理论知识,正所谓不懂戏曲的美,你怎么可能让人了解戏曲的美,即便是培训也只能解燃眉之急。”陈振濂有个想法,学校不妨敞开大门,聘用京剧院的退休演员与京剧票友来教学。同时,配合教学还可以请京剧专业人士到校举办讲座或让学生到京剧团参观等等。
汪培新觉得,从长远看,对师资的要求,最好在老师就读师范院校时就开始培养。
汪世瑜则认为,为加快专业师资培养,解决师资问题,各地可以多搞几个京剧培训班,仅靠教育部门培养老师是远远不够的。
普及:会有更多戏曲进校园
普及传统文化,不是京剧一个剧种的事。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对记者说:“在全国2000多个戏曲种类中选择京剧,因为它是国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京剧进课堂,代表学生了解传统艺术又多了一个渠道。而京剧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肯定会有更多的戏曲进校园。”杨建新告诉记者,借着京剧进校园的东风,省文化厅与教育厅共同推出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今年将有更大的动作。
一直以来,浙江京剧团都在努力开拓青少年市场。早在5年前,他们便在浙江大中小学开设了京剧基地,并且经常送京剧进学校。浙江京剧团团长翁国生认为,与其他剧种相比,京剧在浙江拥有广阔的青少年观众群。
浙江是中国越剧的发源地,不仅越剧,婺剧、昆曲等在浙江都有广大市场,京剧进课堂,会不会给地方剧种带来冲击?
“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浙江越剧团党总支书记陈正良如是说。陈正良认为,让中小学生学习京剧,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方面开了一个好头,越剧界希望看到,在京剧进课堂之后,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也能在校园中得到推广。
茅威涛对记者说:“在杭州,可以尝试将越剧纳入当地学生的音乐课。”为数众多的地方剧种各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美学形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如仅仅把京剧送进校园,会削弱其他地方剧种的影响力和发展。茅威涛认为:“艺术形式多元化,是传统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价值。”
目前,浙江各界都已经行动起来,作为京剧进课堂在浙江的执行部门,浙江教育厅体卫艺处处长王志泉也表示,民族艺术需要传承和发扬光大,民族艺术也是百花齐放的。如果可行,不排除浙江会将越剧等地方戏曲纳入全省中小学的音乐课。翁国生表示,浙江京剧团将全力支持京剧在学校的推广。“目前,我们已经着手排练这些课本戏,正在把15首京剧名段编排成一台晚会。另外,我们还计划对老师进行培训,帮助学校开展京剧课程。”
而教育界也正在积极想解决办法,各中小学校纷纷忙着与专业院团挂钩,为老师开设培训班。
有业内人士呼吁,流行音乐、电影业也应对此有所贡献。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周杰伦、陶喆的歌曲中有一些京剧元素,业内人士认为,如果现在流行音乐人和电影人能有意识地多推一些这样的歌曲、电影,京剧进校园的效果可能更好。
所有的努力背后,是大众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殷切寄望。因为保护传统文化需要投入,也需要态度,更需要一个长远而有效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