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7-09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大铙又称大钲、早期甬钟等,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打击乐器。外形酷似两片合起来的瓦块,口朝上,上宽下窄,座下有一个圆柱形的甬(即柄)。如果轻轻地敲击它,便发出洪亮悠长的共鸣声。它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主要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湘江流域尤其是洞庭湖及其周围地区是这种器物发现的中心。大铙在湖南商周青铜器中发现数量最多,也最具地方特色。学者一般认为,铙逐渐发展演变成为甬钟,在西周中期以后广泛流传。至春秋战国时期,则诞生了令现代人惊叹不已的大型编钟。
那么大铙是如何使用的呢?从考古发现来看,铙的用途相当广泛。根据文献记载,铙是军乐器,类似铜鼓,“击鼓山顶,足以号召部众,指挥军阵”,这可能是指中原的小铙,因为一件数百斤的大铙置于军旅之中,实在很不方便。有的学者认为它是当时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的礼器,这是因为南方铜铙出土时几乎都是口朝上,甬在下,距地表1米以内,没有别的东西同时出土。商代人最迷信鬼神,最重视对祖先对自然神的崇拜,而且祭祀繁多。每次祭祀要用大量的牺牲和礼器,所以大量青铜乐器在祭祀后被就地埋藏下来。而宁乡几十年来的发现,在清晰地向我们昭示铙的另一种“可能的作用”。在宁乡老粮仓陆续出土了19件青铜大铙,尤其是1993年一次出土大小相递的9件编铙。这一发现不仅又一次雄辩地证明了铙是后世编钟的鼻祖,而且通过测音,这组编铙C、D、E、F、G五种调的音俱全,能组合出不同的调式,肯定能演奏曲调。因而,铙很可能已经是演奏当时流行歌曲的实用乐器了。
驻足于象纹铜铙前,耳边仿佛聆听到从远古传来的声声古乐,我们不禁遥想沅湘居民望祭山川、神灵的虔诚与庄严。我们期待着某一天,这曾经独领风骚的铜铙能敲击出优美的旋律,让千年的绝响在天空中再次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