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5-23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据四川日报消息,学琴热、舞蹈热如火如荼,艺术考级炙手可热。据来自四川省文化厅的资料显示:2006年,四川省艺术教育、考级、培训机构达到2300个,教师2.5万人,参与艺术教育、考级和培训的学生达136.9万人次,拉动了艺术教育方面的考试、培训、教材、服装、艺术大赛等产业链,年收入达69.8亿元。
四川省逐渐成为全国艺术培训政策最完善、市场最规范的省份,其中,民营艺术教育机构在我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中,已经逐渐成为艺术教育领域里的生力军。
10岁的成都女孩徐文,每个周末都要到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去学琴,她打算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目前正在努力。妈妈何女士也同女儿一起学琴,她是自娱自乐,“刘诗昆钢琴艺术中心就在家门口,不学简直是浪费资源!”
像何女士及其女儿这样的艺术爱好者,在成都乃至全省比比皆是。有调查显示,成都市每个小孩平均要选2项以上的艺术培训或其他培训,而在各市州,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培训拉动的相关产业链,也呈逐年递增趋势。5月16日,记者在四川省歌舞剧院、四川音乐学院附近的民族服装店和乐器店调查时发现,随着学舞蹈、乐器考级人数的增加,民族服装店开得越来越多,各种乐器也越卖越火。三年前就在十二南街卖钢琴的胡老板告诉记者,当时他盘下这家店心里还挺犹豫,怕发展前景不好,高端钢琴不好卖,“如今每周至少可以卖出10架超过万元的琴,前来询问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作为民营艺术培训企业,滚雪球式的发展,经济利益是不能回避的问题。何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学习钢琴,每周上一次课,每堂课80元,一年下来仅算辅导费就得4000多元,再加上器材费、教材费、证书费、考级报名费等,每年不下万元。近5年来,艺术培训的平均收费几乎涨了30%以上,但依然阻挡不了培训的狂热。
采访中,业内人士对民办艺术培训的发展纷纷建言:延伸艺术培训的产业链,实现艺术技能转化为经济效能,艺术培训才会有更强的市场活力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艺术培训及生产的既有实力上,有关部门应该计划整合资源,将艺术培训和产业化生产作为文化产业基地,通过行业的指导和规范,形成一个文化产业的集群。”
“这一规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集群。我们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将分布在省内各地的企业,通过一个无形的链条互相关联,形成一种从教育培训-艺术品生产-艺术服务-艺术品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结构,通过产业链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促进艺术培训和生产业的发展。”文化厅产业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