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式三圆琴在成都通过鉴定-中国乐器协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何式三圆琴在成都通过鉴定

何式三圆琴在成都通过鉴定

发布时间:2007-05-08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据55日四川成都早报记者报道,2007417日,62岁的制琴大师何夕瑞耗时近30年发明的“何氏三圆琴”,在四川音乐学院通过初评鉴定,并被纳入学院研究课题。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敖昌群说:“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提琴,也是人类的第二只提琴。”54日,“何氏三圆琴”首次向外界公开,本报记者有幸成为外界的首位目睹者。


在何夕瑞房间的沙发上,整整齐齐地放着5把三园小提琴和一把三园大提琴。虽然是外行,记者也能一眼看出它们与普通小提琴有些差别,有着很浓的中国古典传统味道。


三圆琴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琴身由上大下小各三个圆弧构成,像极了一位身材曼妙的美女。“这也是三圆琴名称的由来”,何夕瑞说。


“这个琴头好像有点不同?有点像如意。”记者说。何夕瑞爽朗地笑道:“你说对了,就是照着如意的样子做的,中国人喜欢吉祥嘛。”


何夕瑞介绍,三圆琴的音孔是蝙蝠型,不同于以前的“f”形。琴颈处也按照人体工学,做成了凹形。另外在琴码和一些细节上,也做了一些变化。


谈起制造“三圆琴”的初衷,何夕瑞笑道:“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填补中国民族乐器无低音的空白。”30年前,何夕瑞开始进行民族乐器低音方面的改造。这个过程,痛苦且快乐。


摆在何夕瑞面前的,有两条乐改思路:一是建立在传统演奏方法上,二是自成一套演奏方法。但后者所花的时间太长,所以他的改造建立在“革胡”的基础上。后来依然没有找到出路,何夕瑞一气之下,把自己制作的十几把琴扔进了火里。


“因为切入点不对,一直受到‘革胡’的影响,不敢越雷池半步。”何夕瑞立马改变思路,直到两年前,三圆琴的低音部分差不多解决好了。但是如今可以自成体系,这却是何夕瑞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


原来,何夕瑞的三圆琴与传统小提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侧板一边厚一边薄。“这是将高音做薄,低音做厚,不仅让高音更集中,还增大了低音的共鸣。”“何氏三圆琴”体系完成后将形成: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贝司各二只。(意大利只有小、中、大、贝司各一只)


54日下午,四川音乐学院一咖啡厅内,传来一阵优美的提琴声。来自芬兰的两位音乐家Sandor JavorkaiSandor Javorkai,拿着何夕瑞的三圆琴连连赞叹,更是用一把三圆小提和三圆大提,现场合奏了一曲。他们觉得不可思议:“难以让人相信这是一把新琴,音质很棒,重奏出来的音乐统一,音色极美,可以跟名琴相媲美。”


中国首席代表录音策划师苏立华,对“三圆琴”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和肯定。他说,世界级的演奏家,中国人占了一大半。但是现有的民族乐器,却不能相应满足。苏立华做出一个比喻:“就像是华山论剑,纵使你再厉害,却没有一把好剑,也无济于事。”中国制造小提琴的水平,与世界并驾齐驱,甚至有所超越。“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打破传统,制造出自己的乐器?”


现场,来自法国的名琴修复专家Vincent Gonthiei听到介绍后,当即决定拜何夕瑞为师。“我遇到制琴方面的超级专家,简直太不容易了。”


 

杂志期刊

2025年第10期

防伪码查询
品牌查询
钢琴调律师
提琴制作师
个人会员(特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