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7-04-09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据4月3日甘肃日报报道,甘肃东部的华池县曾流传着一种民间乐器——“口琴”。
关于“口琴”的来历有一段凄美的传说。相传在宋大顺年间,华池县山区到处长满树木与竹林,有一对青年夫妇在这里耕织放牧,丈夫在闲时常用竹子给妻子雕刻漂亮的梳子,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痴情,夫妻俩相亲相爱,过着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但好景不长,丈夫被抓到边关当兵,妻子思念丈夫,常常在丈夫为自己做竹梳的竹林里哭喊丈夫的名字,不久嗓子就哭哑了。后来她拿着丈夫送给她的各种竹梳弹拨,借竹梳发出的声音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但竹梳的声音很单调。有一天,她无意间在竹梳上插了一片薄薄的竹片,噙在嘴里一吹,竹梳和竹片竟能随着自己的心意起伏,发出悠扬婉转的声音。从此,这种自制的“口琴”就成了她表达思念之情的最好工具。而口琴也因此在当地流传开了。
“口琴”的制作较为繁杂,而且必须心细手巧。先选好厚约0.5厘米,长约10厘米,宽约2厘米的竹片(也可用梳头的篦子的中脊上竹片制作)然后将竹片削薄(竹外皮不能破坏)至2毫米,在竹片中间画上舌簧图样,用钢针将舌簧与簧架慢慢划开,舌簧前端宽约1毫米,后端宽约7毫米,呈“凸”字状。舌簧后端要刮削得很薄,前端与后端交接处留有较厚的一小块,起稳定舌簧之作用。簧前端留柄、柄端打眼后穿一段细麻绳。簧后端同时也打眼穿绳。再将柄端削细,棱角磨圆。一个“口琴”基本成形,在吹奏中不断修刮簧片与簧架之间的距离,直至音色纯正为止。
“口琴”是靠舌簧的颤动来发音,口腔好似共鸣箱又是调音器。演奏时嘴微张,一手握柄端将麻绳套在小拇指上,另一手握簧后端细绳,将“口琴”置于唇后,拽动后端细绳,使舌簧产生震颤,进而较口腔中的空气产生共鸣而发出声响。不同音调的控制,靠拽动绳子快慢、松紧,与口腔形状的变化发出不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