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3-12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据贵州日报报道,符合《玉屏箫笛地方标准》的产品,才准授权使用证明商标“玉屏箫笛”。
险!商标失而复得
驰名中外的玉屏箫笛曾经吹出一段“弦外之音”:原有商标“玉屏牌”因2003年到期未续展而失效,后经各方紧急抢救,“玉屏箫笛”于去年10月得以注册成功,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地理标志类证明商标的乐器产品。
玉屏箫笛是“贵州三宝”之一,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地区。1990年,玉屏自治县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箫笛之乡”称号。2006年,“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9年,“玉屏牌”商标正式注册,商标持有人为玉屏箫笛厂。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该厂经营陷入低谷。有职工出走开办私人作坊,全县的箫笛作坊,已经发展到10来家,有些生产者也使用“玉屏牌”商标。不过,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所有的箫笛都会刻上“玉屏箫笛”字样。
2003年,“玉屏牌”商标注册到期,该商标未及时进行注册续展而失效。此间,幸未遭人恶意抢注而旁落。近年,玉屏自治县忽然意识到后果很严重,如不及时重新注册,极有可能失去这个老品牌而给箫笛产业带来沉重打击。
该县遂着手商标申请注册工作,并邀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有关专家前来出谋划策,还从县经贸局抽调人员专门从事资料收集、申报工作。
该县经贸局牵头成立了玉屏箫笛行业协会,并以此申报注册“玉屏箫笛”。去年10月,“玉屏箫笛”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成功注册。这意味着失效5年的“玉屏牌”箫笛,“变种”为“玉屏箫笛”,最终为玉屏箫笛行业协会持有。
3月3日,该县宣传部副部长於江称:“证明商标最终花落玉屏,有利于品牌保护和文化传承,推动玉屏箫笛产业的发展。”
有关人士称,只有不中断使用、知名度高的注册商标才有资格认定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虽然“商标波折”只让玉屏方面显得有惊无险,但它凸显有关方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
箫笛乱象
历经上世纪50、60年代的辉煌后,玉屏箫笛从上世纪90年代后开始陷入困境,原材料枯竭、人才断档、市场萎缩……2006年后,玉屏箫笛因出口激增大有起色,当年,就有10余万支箫笛出口,销售额达80余万元,仅一家韩资公司就给玉屏箫笛厂下了14万支的订单。
3月6日,正在北京出席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玉屏箫笛厂副厂长、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人姚懿洲说:“去年,我们销售了30万支箫笛,其中6万支出口,全年销售额有300多万元。”他估计,全县去年的箫笛总产量在40多万支。
然而,玉屏箫笛复苏的背后难掩硬伤。到目前,正规的生产厂家只有1家,其余皆为作坊,无专业人才和正规设备,绝大多数工序为手工制作。据悉,全县仅有箫笛厂拥有箫笛雕刻机、钻眼机各一台,只有姚懿洲为正规的音乐专业人才——他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
有人称,一些作坊生产完全是靠感觉,特别是一些低档的箫笛,音准较差。
不过,因为玉屏箫笛雕刻精美,在管身上雕有很多精美的图案,因为工艺品的特性掩盖了它的某些瑕疵。
玉屏箫笛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甚至一些外地的箫笛生产者也开始冒称“玉屏箫笛”。由于没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很难对玉屏箫笛的原材料竹子的品种、生产年限和重量等指标作出限定。
去年,玉屏自治县开始着手制定《玉屏箫笛地方标准》。当年8月8日,该标准获得专家评审通过,并开始发布实施。这改善了玉屏箫笛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和外部发展环境,有利于促进制作工艺向精、细、美方向发展,推动该产业走向规模化、市场化发展。
规范生产
3月3日,玉屏自治县经贸局局长杨永华称:今年,我们将联合质监局规范箫笛生产,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只有符合《玉屏箫笛地方标准》的,才准授权使用“玉屏箫笛”商标,产品才能上市销售。
此外,质监局将建设有关技术检测平台。目前,该局因遇到资金和人才难题,该平台要建成,还需假以时日。
据悉,玉屏经贸局已经着手宣传授权使用“玉屏箫笛”商标事宜,一些生产者表示愿意接受政府的整治,称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但是也有人表示,应该给予生产者一段适应期,以利他们升级装备和更新工艺。
杨永华称:“我们将尊重历史、面对现实,逐步对玉屏箫笛的规范生产进行引导,对一些小作坊,还不能一刀砍。”
有分析称,因为出台了《玉屏箫笛地方标准》,加之经贸局下面的箫笛协会控制了“玉屏箫笛”证明商标,该县规范、整治玉屏箫笛的难度比以前小很多。
箫笛是玉屏的名片。近年,玉屏开始着力打造箫笛产业,力争在2012年实现箫笛产量达100万支,种植竹材1万亩。2007年,省委书记石宗源就如何保护和传承玉屏箫笛文化作出指示,省委副书记王富玉也作了具体批示。省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在政策和资金上将给予倾斜,支持玉屏用5年的时间建成箫笛原材料、生产、人才培训三大基地。
去年,该县结合“长治”水土保持工程首期种竹500亩,并在全县小学3年级以上的中小学开设箫笛课。目前,该县只得到中小企业局50万元的扶持资金,生产基地建设并不理想。
杨永华称:“我们将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对箫笛厂进行改制,扩大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