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挫琴:拉弦乐器中的"活化石"-中国乐器协会 

微信服务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资讯>青州挫琴:拉弦乐器中的"活化石"

青州挫琴:拉弦乐器中的"活化石"

发布时间:2009-06-17

中国乐器协会信息部(转载本网新闻 请注明出处!)

中国乐器协会网讯:据大众日报报道,一件在中国古代乐器史上已经消失的乐器,“非遗”普查中不仅在山东省青州市被重新发现,而且还是有着活态传承的技艺,使得中国拉弦乐器的历史比西方早了1500年。这件可以说具有“活化石”意义的乐器就是青州挫琴。


挫琴是一种流传于我国古代的形式独特的乐器,由琴面、琴底、琴头、琴尾、琴岳、琴码、琴轴、琴弦及琴弓组成。在演奏时,击弦是一种常用的弓法,有农村艺人称其为“打琴”;因为用涂了松香的高粱秆擦弦时与用锉锉物相似,所以也有的挫琴艺人称其为“锉琴”,而书写时为图简便又约定俗成地写作“挫琴”。



在6月13日全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青州挫琴正在逐级申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和国家级保护名录,使这个可能在全国都失传的乐器很好地传承下去。日前,在青州挫琴的传承人赵兴堂老人家里,记者看到了这把被称为“半边辘轳头”的挫琴。


“由于这个琴很像农村汲水用的辘轳头的一半,所以,当地农民形象地称其为‘半边辘轳头’。”赵兴堂介绍说:“挫琴的琴身呈半圆柱形,似半个大竹筒;底部用薄梧桐木板封起,琴头底部有一个半圆的洞,拉琴的时候左手可放其中,与上面的半圆形成一个通长的音箱。”


赵兴堂从六七岁开始就给祖父背琴,八九岁开始跟随祖父学琴,把挫琴的制作、演奏技艺都学到了。“文革”期间,家中的挫琴被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家里生活条件的改善,赵兴堂才根据记忆制作了一把挫琴,使挫琴的演奏技艺和制作方法得以再次被传承了下来。


挫琴的制作,最难的部分就是选料。琴身要用上好的梧桐树的肩骨木。据说,肩骨木就是凤凰落脚的地方,只有这部分梧桐木做出的琴才能演奏出最优美的声音。“实际上,由于梧桐树经常受风吹,经常活动的肩骨木木质硬,做出的挫琴音质好。”


挫琴一般都是梧桐木原色,涂上亮油保护起来,也有的在琴头涂上深浅不同的咖啡色。赵兴堂说:“挫琴的音质,低音区粗犷厚实,稍带沙音;中音区优雅柔静,含蓄优美;高音区音质清脆,具有独特的风味。”


青州市文化馆原副研究员周国庆认为:“过去,青州很多民间艺人说,挫琴是‘筑’的后代。经过多年的考证,我认为这一点是正确的。”挫琴由“筑”演变而来,不过这种琴的演奏形式在长期实践中产生了质的变化,已经从击弦乐器转化为拉弦乐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张振涛认为,“挫琴的发现,说明这种乐器从古至今始终没有断,不过是从宫廷、文人隐藏到民间而已。这也使得中国乃至世界的弓弦乐器史彻底改观,所以说挫琴具有‘活化石’的意义。”

杂志期刊

2025年第10期

防伪码查询
品牌查询
钢琴调律师
提琴制作师
个人会员(特约)